清明时节祭祖墓,往事历历浮心头。铁骨铮铮铸忠魂,丹心一片照汗青。立志承前来继后,兴家立业谱新篇。
尹永生出生于苏中地区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,也是土地革命时期, “要找共产党,就到刁家网”——苏中三泰地区著名共产党创始人沈毅的一个联络点,祖辈中不少人都是我党早期共产党员。1941年,年仅18岁的父亲尹之本已经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,参加几次著名的战斗。由于作战勇敢,父亲很快成长为英勇善战、足智多谋的指战员。为不当俘虏兵或惨遭敌人毒打残害,父亲在身边总会给自己留下最后一颗子弹或手榴弹,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,一直激励着父辈们奋勇前行。
解放后,父亲又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祖国伟大建设事业中,长期担任县、市部门领导,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。尤其在三年“自然灾害”期间,他和全国千百万名焦裕禄式的干部一样,除积极组织所分管地区贫苦农民生产自救外,每逢天寒地冻、大雪封门的时候,他宁愿自己饿肚、受寒,却不忘帮助贫困户,有时还会带着他的孩子,到一些十分困难的农户家里, 访贫问苦,看一看锅里煮的什么,摸一摸灶膛里有沒有生火,这期间他没有烤过群众一把火,没有喝过群众一口水,这些都是他的孩子亲眼所见。
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,对待学生有颗慈母之心。所教学生中有不少己担任县、市领导,他们常来探望并尊称她为“黃先生”。记忆中的母亲跟父亲相濡以沫,共同支撑着这样的大家庭。母亲勤俭持家、要苦先苦自己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辈。当时母亲还很年轻、年富力强,因常年节俭而硬生生的饿出“浮肿病”,脸上、脚上一按下去就是一个深深的、起不来的“瘪塘”。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!父母的恩情让子女们终身难忘!
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,懂得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,发挥优良家风的作用。他们没有任何不良嗜好,具有极强的自律能力,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“好男人、好丈夫、好父亲”之类的形象。即使到了耄耋之年,仍坚持劳作、关心国家大事,完成回忆录《风雨人生》、《红十四军的成功与失败》等文稿,总结以往几十年战斗和工作的经验教训。他写这些文章,蕴含着“居安思危”的深意。希望后辈要学做包拯,做廉政建设的表率。后又提出干部“报喜不报忧是个大祸害”,希望大家今后做事不做“戏”,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”。这些观点不仅是他自身实践的真实写照,也成了后辈做人从政的座右铭。
父母十分注意发挥“抓大带小”的榜样作用。大哥是村庄有名的“孩儿王”。因而,父母对大哥的要求十分严格,大哥也不负众望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,是父母眼中的骄傲、弟妹中的“大哥大”。慢慢地,几兄妹都被大哥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条理性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。在思想品德方面,大哥对弟妹们的要求更是严格。记得有一天, 三兄妹在校园闲逛时,二哥无聊,随手摘下校园内一颗青涩的毛桃,擦了擦上面的毛,就把毛桃塞进嘴里。这立刻遭到大哥严厉呵斥,并要他去班主任老师那里认错、道歉, 当时吓得几兄妹可不轻啊!这些都说明大哥对弟妹们的要求,要做好事,不做坏事;做一个高尚的人、纯粹的人,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,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。
父母从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,相反,对女儿教育更为耐心、细致。那时,农村有这样的风俗习惯,男孩要传宗接代,而女孩则要受家庭经济条件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,而父母却是:谁有能力就送谁去上学,即使沒有能力,也要尽力培养,甚至于还要优于男孩一筹。每想到此,常使尹永生感动得热泪盈眶。也许正是这样,使得她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和懂事。
父母在“为人”方面严格要求子女,鼓励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。有时节假日,全家人在一起时,父亲还会不适时机地给孩子们讲述那苦难的过去和枪林弹雨的战场,念叨最多的就是“千万不要忘本!”为加深记忆, 在吃完团圆饭后,还要再为孩子们用糠和野菜做顿“忆苦饭”,以教育他们不能忘记旧社会的苦,不做纨绔子弟。这种“为人”的教育,才是父母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父母教育子女要懂得尊老爱幼和关心他人。从记事起,祖母和弱智的姑姑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。每次吃饭,父母总要向她们碗里多夹些菜,并说:“奶奶老了,只怕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!”对于弱智的姑姑,父亲更是从不吝啬表扬她的口舌: “姑姑和奶奶为保守党的机密,被坏人抓着吊在家门口桃树上抽打,但她们始终未泄露一星半点儿消息,由于受到恐吓,姑姑病情加重了!”要孩子们对姑姑格外亲!再后来,两位远房的奶奶到年迈时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度过一个安祥的晚年。每当提起她们,父母更是满脸堆满崇敬:“远房爷爷年轻时就为革命牺牲了,对这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遗属,我们有推脱不了的社会责任啊!”此外,父母还常怀悲悯之心,资助村庄和家族中贫苦人上学读书,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。
父母还要求子女自立自强,具备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。当孩子们五六岁时,父母要求和同伴一起去打猪草;七八岁后,要学会烧饭、洗衣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父亲常说:“送你们读书,教会你们学会独立自立的解决问题,比送座金山银山还要强百倍。”子女也以父辈为榜样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。另外,父母还给了他们一个强健的体魄、勤劳的习惯,使得他们从没有感到劳累过。他们同样以负责任的态度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。在这样家风的熏陶下,先后在她们家庭及后一代中产生两位博导、七位教授和四位正处级以上的干部, 在各自岗位上作出贡献,使下一代个个都能在沪、苏立起,辐射全国,乃至跨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很多事情是值得她们永远回忆和纪念的。
(作者:尹永生,学院退休第二党支部党员、环建学院原党总支书记)